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建設時間有些城市可能需要兩三年,而有些城市則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既可以全面推進,也可以重點突破。目前國內已經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創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圍繞各自城市發展的戰略需要,選擇相應的突破重點,提出了“數字南昌”、“健康重慶”、“生態沈陽”等,從而實現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既定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機統一。(1)創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這類城市將建設智慧城市作為提高城市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陽等。(2)以發展智慧產業為核心 這類城市把建設智慧產業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如昆山提出了要大力發展物聯網、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智慧產業,支撐智慧城市建設。寧波將以建設6大智慧產業基地為重點,加快推進智慧產業發展。(3)以發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為重點 昆明發展重點包括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服務型電子政務等方面,從而為城市運營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導能力和管控能力。 佛山市為了打造“智慧佛山”,提出了建設智慧服務基礎設施十大重點工程:即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工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農村信息化工程、U-佛山建設工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信息化便民工程、城市數字管理工程、數字文化產業工程、電子商務工程、國際合作拓展工程。(4)以發展智慧技術和智慧基礎設施為路徑 新推出的《上海推進云計算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即“云海計劃”,將為上?!腔鄢鞘小ㄔO所需要的云計算提供非常優秀的基礎條件。 南昌提出把打造“數字南昌”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突破重點,通過實施數字南昌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智能交通系統、市政府應急系統、“數字城運”、“數字城管”等重大工程,提升城市運行監測和城市公共信息服務水平,從而率先在中部地區建成具有區域競爭力“數字城市”的戰略目標。(5)以發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為目標 成都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質,完善創新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以智慧的人文為構建智慧城市提供堅實的智慧源泉。重慶提出要以生態環境、衛生服務、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為重點建設智慧城市,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打造“健康重慶”。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借助現代信息通訊技術(ICT),打造出智慧城市的新樣板,向全球展示了未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的新方向。
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最佳選擇,它既是城市發展的應循之路,也是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如果說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理論依據,那么與之內涵一致的“智慧化”城市則可以被看成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實例示范。針對國內社會的具體需求,我國未來智慧城市將在以下三個領域重點突破:(1)以人為本的民生服務 “以人為本”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其內涵是以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人”為焦點,最大限度地為城市中的“人”提供醫、食、住、行、游、教等方面全面細致的服務,最終達到使城市居民都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綠色的城市生活。具體來說,包括:智慧醫療、智慧食品、智慧家居、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應用系統的建設,以最終實現全面的“智慧民生服務”。(2)集約高效的產業體系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的城市經濟走的是一條“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發展之路。面對日益嚴峻的國際挑戰和資源環境約束,未來在城市產業選擇上應以信息技術與一、二、三產融合為手段,加快提升經濟發展智能化水平。從國外已有的經驗來看,智慧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將催生出一批新生的產業,同時也將促進現有產業快速發展,智慧城市的發展將以智慧城市產業為紐帶,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的良好運轉。對于我國而言,智慧城市建設將直接催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云計算、物聯網等)的飛速發展,而且也是促進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將會帶動一大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產業帶動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堪稱“一把鑰匙開多把鎖”。從產業催生、產業促進和產業提升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產業主要有四種形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促進先進制造業、促進智慧農業和提升現代服務業。(3)科學合理的規劃管理 在城市中,至少包含了市民、工商組織、政府部門、公共設施(交通、通信等)、環境資源(水、能源等)等核心系統,這些核心系統相互聯系并且交互利用。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以上系統不僅受到了來自各自內部的挑戰,還面臨著相互關聯的挑戰。如頻繁的商務活動將加重公共設施系統的負擔,公共設施系統的運行將占據大量的環境資源,市民的素質會影響公共設施的利用效率等等。因此,城市建設中的規劃和決策問題與生俱來就有著非同一般的復雜性。 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一個綜合的行政決策輔助系統,是提升政府部門規劃和決策水平的有效方法。行政決策輔助系統能夠使決策者在廣泛了解決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進行決策,不但能夠提高決策的效率還能保障決策結果的合理性、時效性和適應性,從而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觀經驗決策而導致的失誤。例如,在新城的規劃方面,通過對地理、人口等信息數據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認知城市未來的人口數量和增長趨勢。根據城市的發展策略和經濟特點,市政部門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設定功能區域規劃,包括工業園區、物流園區、中央商務區、居住衛星城、醫院、警署、大學城、文化場所、運動設施、圖書館等城市配套服務設施。在老城區的規劃方面,通過分析經濟快速發展和功能定位的差異、人口數量和結構性的變化,市政部門同樣可以制定城市調整和優化的解決方案,比如老工業區的拆移、外遷和升級改造計劃,老的商業區、居住區、城中村的改造和功能再定位等。